
在明崇祯时期的安徽岳县,长风担任县令之职。长风此人,生得一副精明之相,细眉窄目,留着一缕山羊胡。他看似儒雅,内心却满是贪婪与算计。
岳县有一条河穿城而过,河上的那座桥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。然而,这座桥自长风上任以来,便陷入了年年坏、年年修的怪圈。长风对此不仅不忧心,反而心中暗喜。他盘算着每次修桥都能从中克扣材料费和人工费,中饱私囊。
这一年,又到了修桥的时候。长风坐在县衙大堂之上,眯着眼睛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。旁边站着师爷,师爷是个矮胖的中年人,满脸谄媚之色。
“师爷啊,这桥又该修了。你可得好好谋划谋划,务必让这次的工程如以往一般顺利。” 长风慢悠悠地说道。
师爷连忙点头哈腰:“大人放心,小的一定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。这修桥之事,咱们轻车熟路,定能让大人满意。”
长风满意地捋了捋胡须,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。
负责修桥的工匠头目老张,是个老实憨厚的中年人。他带着一群工匠站在桥边,看着破败的桥梁,心中满是无奈。老张知道,这桥修了坏,坏了修,根本不是因为质量问题,而是县令从中作梗。但他敢怒不敢言,一家老小都指望着他这份活计过日子呢。
老张对着工匠们喊道:“兄弟们,开工吧。咱们动作快点,早点把这桥修好,也能让百姓们少受点罪。” 工匠们纷纷点头,开始忙碌起来。
百姓们对这座桥也是怨声载道。李大爷是河边的住户,他每天都要过桥去对岸的集市卖菜。“这桥啥时候能修好啊?年年修,年年坏,真是折腾人。”
李大爷嘟囔着。旁边的王大娘也附和道:“就是啊,这县令也不知道是咋回事,就不能好好修一次桥吗?”
随着工程的推进,长风不断地指使师爷从中作梗。他们故意选用劣质的材料,虚报人工费用。老张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但又无可奈何。
有一天,老张实在忍不住了,找到了长风。“大人,这修桥的材料实在太差了,这样下去,桥肯定不耐用啊。” 老张鼓起勇气说道。
长风脸色一沉,“大胆!你懂什么?本官自有分寸。这修桥之事,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。好好干你的活,不然有你好看。”
老张无奈地退下,心中充满了绝望。他知道,这座桥注定又要成为一个豆腐渣工程。